澆冒口系統(tǒng)出現(xiàn)縮松缺陷時,應該從澆注系統(tǒng)方面去尋找問題,因為縮松缺陷與補縮有很大關聯(lián)。
澆冒口設計未能促順序凝固。需要根據(jù)鑄件截面的不同情況來設計澆冒口的位置和大小,要考慮在沒有澆冒口的情況下,哪些截面先凝固,哪些截面后凝固,后凝固的截面需要有仍處于液態(tài)的直澆口或冒口進行補縮。
澆冒口數(shù)量不足或澆口設計不當。澆冒口數(shù)量不足是造成縮松缺陷的常見原因,每個澆口的補縮距離和范圍都是有限的,其補縮范圍的大小取決于截面的厚度、金屬液的溫度和金屬成分。較薄截面的冷凝快,會切斷補縮通道。澆口設計不當,如澆口的截面太小會導致過早冷凝,此時盡管冒口里有很多金屬液也不能補縮到鑄件中去。
冒口太小。冒口太小也是一種常見的錯誤。一般情況下,冒口的截面尺寸都應該大于需要補縮的鑄件截面尺寸。另一種錯誤是想通過增加小直徑冒口的高度來提補縮效果,這種做法往往會不盡人意,因為冒口直徑較小,冒口中的金屬液容易冷凝,即使增加冒口的高度也無濟于事。理想的冒口形狀應該是球形,因為其散熱面積小。在某些情況下,對厚截面進行激冷是一種有效和切實可行的辦法。
冒口頸和機床鑄件尺寸比例不當。冒口頸的尺寸對補縮效率很重要,冒口頸截面尺寸太小會影響補縮效果,要保金屬液在冒口頸暢通。
內澆口太大。內澆口入口處或內澆口上產(chǎn)生縮孔通常是內澆口太大所致。因為內澆口入口處被包圍在熱砂之中,如果其尺寸太大,入口處的金屬液就會一直保持到后才凝固,由于此時已沒有其他金屬溶液能對其進行補縮,所以澆口入口處就會產(chǎn)生縮孔。正確的澆冒口設計應該是先凝固鑄件,其后凝固內澆口和冒口頸,后凝固冒口。如果破壞了這種凝固順序,就會產(chǎn)生縮孔缺陷。